对《Limelight 往事小记》的补充和一些其他释疑

本月 10 日适逢本人接受医学转变的四周年纪念。 听闻原 Limelight 社区以新名义重新上线(但仅维持了一段时间)。还听闻两年前文章中的当事人事实上仍然健在,只不过彻底退出公众视野了;有人据此质疑我对当事人的状态判断是否过于武断。我在此一一予以解答;还有对 Sweet Baby 和游戏的看法。

一、关于 Limelight 的后续

原 Limelight 社区在 2024 年以“Limonnur”的名义恢复了服务,并至少运营到今年四月;目前社区数据被回滚至 2023 年二月,且再次变为“只读”状态。其实在去年二月,我特意上线来看,还记得的有:

  1. 意见人士似乎恢复了社区的实际控制权;
  2. 原来的“小院高墙”统统拆除了;
  3. 意见人士对受到两年前文章所载事件影响的当事人表示了歉意;
  4. 原“末任管理员”出逃,后加入了某组织,继续发表所谓“高论”。

我对社群里的任何纠葛素来无感,但从前三点可以看出,我的文章大概被至少一位原 Limelight 社区管理员(很可能正是意见人士本人)阅览过,并且使其做出了相应的整改。我对其诚恳态度和出色工作表示赞许,虽然来晚了一些。

二、关于当事人 Arts 的后续

7 日,有人发来一张截图,声称是两年前文章当事人 Arts 的社交媒体帐户,其中简介说明当事人至今仍然健在,但决定淡出公众视野;但从表面上看,无论昵称、ID 还是简介都没有指向 Arts 本人。

请各位注意:在两年前文章中,我从未试图建立“Arts 已经长眠”的认知;当时的我只能基于当时的认知,用“一了百了”“远去”等等做委婉表达,保留了一定的转圜余地。不管怎样,如果她还健在,我祝其平安顺遂。


三、关于本人在 Project Trans 之履职情况

各位可能也察觉到了,我的翻译和编辑活动从 2024 年起便持续低迷。 其实自打 2021 年强迫性障碍缓解开始,我感觉思维日渐发散了,原来迫切盼望的事情到如今却意兴阑珊;运动、睡眠,乃至服药规律……全打乱了。我找不到出路,唯有在码字、动漫和游戏里打发时间。在整整三年时间里,我独自支撑着外语文献的翻译和药理学相关板块的维护;我表面上一无所求,内里希望获得更多人的认可——不过我能得到的似乎也只有几句“辛苦了”。我想讲科学,而我的读者偏偏不讲科学、不讲证据,甚至试图动摇(我认知中)医学界的共识和开源文献的结论……这些日子我越发地心烦意乱,包括睡眠、十余天一次的用药、以及本文的撰写在内,一切事务能拖就拖。“注意缺陷障碍”有一个明显特征,即缺乏兴奋感;我想确诊,同样一直拖延。

总之就是,生活一团乱麻,并且已经影响到了履职状态。 马克思说过:“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”;MOSS 说过,“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,确实是一种奢求”;真的希望有一个人,带我前进,带我领略不曾见过的风景,如果能够实现经济独立则更好了。 🥺(这算寻偶声明罢?)

Project Trans INSIDE!

四、关于 Sweet Baby

我注意到,这几年曾接受 Sweet Baby 公司指导、平添许多“多元化、平等和包容性(DEI)”要素的游戏不在少数,例如去年夭折的大作《星鸣特攻(Concord)》;社群里关于游戏是否应该有“DEI”成分的讨论也相当激烈,越来越多的“沉默大多数”开始明牌抵制 Sweet Baby

其实我两边都不站。首先我遴选游戏的标准是:

  1. 好玩! 在这点上,我跟“沉默的大多数”站在一起。
  2. 轻松惬意! 故排除射击、策略、RPG 等需要高度注意力的类别。
  3. 冒险、探索或解谜类优先,独立游戏优先。

“好玩”从来是游戏的第一要务,也是制作商得以盈利的第一原因;把“DEI”作为游戏开发目标,从一开始就本末倒置了。 须知在电子游戏数十年的发展史上,“DEI”仅仅是昙花一现,那么在“DEI”概念出现以前就没有游戏取得商业成功吗?少数群体这个受众面是十分狭窄的,这注定了相关游戏只能是小制作,而绝不宜投入 3A 级别的庞大资源,即使有“DEI”成分也不宜喧宾夺主。

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,即蔚蓝(Celeste)》:作为有跨性别者参与制作的独立游戏,其投入成本小,但质量出众,有一定挑战性和趣味性,成为了 YouTube 速通挑战的常客;同时从跨性别者的角度讲了个故事,故事本身不算突兀,没有干预游戏体验,谜底仅仅在故事流程的末尾才得以揭晓——跟《星鸣特攻》那种无处不在的叙事截然不同。因为“好玩”,《蔚蓝》商业、口碑双丰收。那我为何不玩呢? 太吃注意力和操作精度了。 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