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近期网络上只言片语的观察和归结

出于寻找潜在朋友等私人原因,我时有接触来自某些小圈子的微博、动态等。我一心要寻求某种依靠、归属感,其乐融融;而事实上,该圈子之混沌、阴暗超乎想象,使我认为有必要尽微薄之力,挽“圈内人”于狂澜。
以下为我对该圈子的基本认识及破局之道。

一、初步观察

我自九月起陆续加入与该圈子相关的群组,包括“背光之屯”“跨越无限”等。算是初步找到了归属感罢;但在不断的探究和对强迫症的治疗过程中,这个圈子日益暴露本质,日益张牙舞爪,日益令人生畏——尤其对于甫刚启动相关认知进程、治疗过程者(简称“新人”),其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心理压力。这种压力暂且归纳为以下三点:

  1. 徒增性别焦虑。由于信息及手段的不对称性,“新人”一般不愿表达自我;而“圈内人”早已历经数月、乃至数年的治疗过程(简称HRT)、按自己意愿生活(简称RLE)的过程,任何风吹草动便可勾勒前者的渴望,使其愈加焦虑不安。
  2. 相距过远,难以产生共鸣。“圈内人”来自五湖四海,也只当凑巧能够相聚(例如在大学内,或是长三角内)才会形成一个个更小、更私密的圈子;而“新人”的首要问题是找到组织,如果相隔千里,“新人”会倍感无力——这些“圈内人”无法协助解决其近在眼前的诸多问题;而“圈内人”也会察觉到鞭长莫及,便愈加倾向于自娱自乐。
  3. 散布负能量。如上,这些私密圈子会日渐封闭化,以至一旦受外部刺激,无依无靠的“圈内人”会倾向于采取极端手段与之对抗。有位叫“杉倩”的朋友,听闻手术费需自理,便嚷着要自闭,无数人的心都跟着牵动了。

二、破局之道

首先,正视内心,接纳自己,摒除精神包袱。我对“Male to Female”这个词组(以及类似词组)的定义是:一个标签,和转化过程当中必要的、但不可能持久存续的中间状态。此中间状态势必随着重大事件(如手术)而终止;故此,这个标签不应成为自身的束缚。无需过分关注他人,亦无需过分关注他人眼光;做好自己,活在当下。
其次,向善、向上、向着终点。无论对于“新人”,还是对于“圈内人”,务必明确自己的最终目标——“Female”;那么,就应该更多地、尽可能地融入所期望的团体当中。尽管“圈内人”会时常提供在转化过程之中一定的、必要的、实用的帮助,但脚下的路终究是自己趟出来的,坚定信心,相信时间的造化。(还记得上篇吟的诗句吗?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间正道是沧桑。)
再次,身边一定要有人相伴前行。好消息可以广而告之,而一旦遇上坏消息,最起码能找到地儿倾诉苦肠,哭上一场,过后海棠依旧;与上文类似,意志坚定,势不可挡。再不济,喜欢上初音未来也可以嘛!既无流言蜚语,又有各路作曲家每天带来的新惊喜——我去年全指望她活着了。
最后,给自己找些事干,分散注意力。喜欢的工作、喜欢的运动……这是老生常谈了。

三、一些后话

有人曾希望我“能永远如此乐观”。事实上我曾极度痛苦过;那场大抑郁不比这群“圈内人”无关痛痒的呻吟来得更真实、更具压迫感多了……我的乐观绝非空穴来风,而是抑郁过后洞察内心、寻求真实“自我”的结果。

最后需要声明:笔者属于“新人”。以上专有名词 均为化名。